多地多部门积极应对旱情 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灌溉用水
记者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到,从15日开始,三峡水库已将下泄流量加大至12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受补水影响,长江中游沙市、莲花塘、汉口江段水位分别抬升2.0米、1.0米、0.7米,沿江沿湖主要灌溉泵站取水条件明显改善。据统计,加大补水有效改善了湖北、湖南两
记者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到,从15日开始,三峡水库已将下泄流量加大至12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受补水影响,长江中游沙市、莲花塘、汉口江段水位分别抬升2.0米、1.0米、0.7米,沿江沿湖主要灌溉泵站取水条件明显改善。据统计,加大补水有效改善了湖北、湖南两
“家人们谁懂啊!咱村的菌菇棚里藏着‘宝藏’——新引进的食用菌像云朵一样冒头,香菇自带‘天然香氛’,木耳在木头上‘蹦迪’呢!”15日上午9点,岫岩牧牛镇益林村的“00后”小伙张新雨蹲在菌菇棚里,对着手机镜头展示自家种植的香菇,身后的菌棒上,鲜嫩的菌菇正顶着露珠茁
在湖北麻城一片普通农田间,矗立着三座巨型玻璃宫殿。这里蔬菜生长不用土,温度调控靠"中央空调",水肥管理由算法说了算。中馆驿镇最近投入运营的智慧农业产业园,正用颠覆性的方式重新定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传统。
当城市少年在电子屏前操控温室环境,当汉代农耕智慧遇上AI灌溉系统,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正在陕西杨凌上演。5月15日,秦都英才学校的孩子们用双手触摸到的不只是土壤,更揭开了未来农业的神秘面纱。
初夏时节,安徽省亳州市的麦田里,农民们正忙碌着移栽辣椒苗。通过“麦田套种辣椒”的创新模式,这片土地打破传统单一种植局限,迈向多元化特色农业,为增产增收开辟新路径。
在王铺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在田间开展玉米补苗作业,不久前播种的玉米已舒展新叶,嫩绿的幼苗整齐排列、蔚为壮观,大豆苗也正破土而出、吐露新芽。这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综合效益,有效保障了粮食
当前,春播春种正在有序进行,在通辽市奈曼旗,田畴沃野间充满科技范儿,智慧农机具的应用让春耕效率大幅提升,这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加入让广大农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全国农业农村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在研究、阐释、弘扬中华农耕文明中如何随着社
从安宁河畔智能育秧的轰鸣声,到越西浆果基地数据监测的滴答声;从木里高原牦牛耳标的精准定位,到宁南县省级蚕桑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文旅融合画卷……当前,凉山农业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和充盈“钱袋子”的赛道上全速奔跑,农业产业向着二季度经济“双过半”目标发起冲刺,奋力书
职业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在山区,职业教育更承担着为地方产业培养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任。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以下简称“三明农校”)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职
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联合建设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先后引进小麦、大豆、荞麦等农作物新品种120个。其中,中白双方联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农198”优质、抗病、高产,已进入白俄罗斯小麦品种适应性评价程序。
今年入春以来,我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4月中下旬以来,陇东、陇中局地旱情发展较快。省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5月17日9时起启动农业抗旱四级应急响应。
樱桃红颗压枝低,又是一年樱桃成熟时,5月18日(本周日),金龙祥和农业生态园正式开园,近百亩又大又甜的樱桃面向市民品尝采摘。这个周末,樱桃吃个够!
5月17日,在陕西杨凌举办的农高会夏季分会暨2025AME西部农业机械装备展览会一经开幕,就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参展商、参会群众的踊跃参与,各种智能化农机装备琳琅满目。
在湖南武冈,徐年胜这个名字曾经在农业领域如雷贯耳。1975年10月出生的他,拥有本科学历,人生经历丰富且独特。1993年,年轻的徐年胜投身军旅,开启了他的人生历练之旅。军队的生活锤炼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徐年胜转业,自此踏入
广袤黑土地,春耕正当时。在吉林,盐碱地改造成水田,村民旋耕打浆,着手插秧;新建高标准农田,大型智能化农机精准播种;一家家合作社里,大家通过智慧农业系统查看春耕进度;一片片水田里,稻鱼共生、生态种养……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名誉会长、国际农业智库主席翟虎渠,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农业智库副主席胡培松,区领导孙俊良、陈宇参加活动。
连日来,在保德县腰庄乡白家墕村的田野上,多台大型旋耕机穿梭于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锋利的旋刀翻起层层沃土,呈现出一幅科技春耕图景。这标志着该县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
在广袤的农田里,每一粒种子的播撒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但坚硬的土地却常常成为农民们耕种路上的 “拦路虎”。以往,面对板结的黏土、冰冷的冻土,甚至夹杂碎石的硬地,农民们只能扛起铁锹、抡起锄头,在土地上艰难地刨挖,汗水浸透衣衫,手掌磨出血泡,一天下来,却挖不了几个像
广袤黑土地,春耕正当时。在吉林,盐碱地改造成水田,村民旋耕打浆,着手插秧;新建高标准农田,大型智能化农机精准播种;一家家合作社里,大家通过智慧农业系统查看春耕进度;一片片水田里,稻鱼共生、生态种养……